發源於東方、卻也讓西方著迷不已的瓷器,因原料成型簡易、生產設備的成本相對較低,加上溫潤討人喜愛的質感,作為食器材料相當適合,許多設計品牌也紛紛推出各項瓷器產品,發展出各種加工技法、外型設計等,從一個 19 元的 Ikea 馬克杯,到上千元的品牌瓷杯,每個人家裡都一定有一大堆的瓷具器皿,究竟這些看似簡單、常見的杯具,背後的成型工藝有什麼不同?設計品牌們如何選用工法?
傳統慢活工藝:手捏與手拉坏
提到陶瓷的成型工藝,不得不從傳統的手捏談起,即使在量產技術成熟的現今,這些技術仍因特有的手工質感,保有每件作品獨一無二的肌理,而無法被取代。以手捏陶來說,相當適用於高價藝品取向的陶瓷器或藝術雕塑,如工藝家王怡方老師的作品,典雅細膩中帶有一絲溫暖和童趣。
另一種常見的工藝技法就是拉坏,以腳踩或馬達帶動的轆轤配合手工的成型,相比手捏能更快速地製造出勻稱的圓形器皿。手工拉坏外觀上會有較為厚實的坏體與一圈圈的同心圓紋路,由於仍保留許多手作的特色,許多陶作家或設計師會偏好以此道生產高級定位的茶器或食具,線條靈活度的掌握等都是工藝師功力的展現,如被稱為台灣首席拉坯師的蔡俊偉老師,作品風格就霸氣充滿張力。
陶瓷最大宗的應用為食器,而大多數的食器都以放射對稱的圓形體為主,因此在非常早期便已發展出以稱為「轆轤」的旋轉器具輔助加工的方式。以腳踩或馬達帶動的轆轤配合手工的成型,就是稱為「拉坏」的工藝,相比手捏能更快速地製造出勻稱的圓形器皿。手工拉坏外觀上會有較為厚實的坏體與一圈圈的同心圓紋路,由於仍保留許多手作的特色,許多陶作家或設計師會偏好以此道生產高級定位的茶器或食具,若配合經驗老道的製作者,也可在不製備模具的情況下進行少量生產。
量產的利器:鏇坏成型
接著談到近代陶瓷工業最主要量產方式:鏇坏。鏇坏機器的轉盤上會有一決定外觀輪廓的石膏外模,一邊旋轉並同時從上方壓入半球狀模芯或平面模板,以擠壓或刮除成型出坏體。這樣的方式適合大量生產外型簡易、單純的圓形器皿,無與倫比的生產速度、加上雙向模具的使用,成品除了能標準化,還能保持均勻的密度與坏體厚度。但因初期需投入較高的模具成本,所以比較適合大量製作降低單價。
以圓潤簡約設計風靡美國的 HASAMI PORCELAIN,造型適合以鏇坏量產,加入特殊素材以古法燒製,也別有一番風味(圖/Hasami Procelain) 來自日本波佐見燒的瓷碗,造型簡單但加上不同個性青花圖樣,近年在日本也有超人氣 經典的 ikea 馬克杯,以鏇坏大量產製可低至 19元零售價格!
新創設計品牌量產首選:模具注漿成型
以旋轉加工為主的拉坏與鏇坏,外型終究難以突破同心圓為主的外型,因此較為複雜的造型就會以模具注漿來翻製。一般的注漿工藝會採用石膏模具,價格比鏇坏模具低、外型又有彈性,對於新創設計品牌來說是相當適合的工法。
模具注漿分成兩種:「注漿成型」在中空的模具中倒入泥漿,接觸到石膏壁的泥漿水分會被吸收,形成一層硬化的坏體,倒出多餘的液態泥漿後,重複作業達到所需厚度時就會完成一中空的坏體。操作簡易快速,模具成本低廉,且可翻製許多複雜造型;不過乾燥時間較長,勞力強度相對高,也無法呈現成型物內側造型或紋路。
另一種是「高壓注漿」,它除了中空的外模,中心尚有一副模芯,坏體的厚度直接取決於模具之間的空隙,可製作相較鏇胚成型更為繁複的外型,過程很類似塑膠射出成型,舉凡各式食器具都能見到這種工法的應用。
由於開模方式的差異,高壓注漿在成型外觀輪廓時,同時也能呈現產品內面的造型。如影片中的咖啡濾杯,除了有外觀的紋路外,內側的導水溝槽也能一併翻製出來,製作的莉陞有限公司 是台灣目前少數可作高壓注漿的工廠,也是國內設計品牌爭相合作的工廠(密)。
透過注漿技術的發展,也讓設計有更多玩法!日本傳統瓷器品牌有田燒先前就和許多歐洲設計師合作,運用工藝技術製作現代陶藝,也讓陶瓷用品更深入年輕人的心。
日本小田陶器就用高壓注漿,上下模壓製讓浮雕的部分較薄, 能隱隱約約地穿透光線(圖片來源) 北歐品牌 Hay 的茶杯,高壓注漿完內外紋理,再手工雕刻加強,手感溫潤
原型開發更快速!陶瓷 3D 列印
產品設計師最愛挑戰特殊外型或功能,即使稍微改變造型的壺嘴都可能影響水流的滑順度,來回打樣、修模相當費工,3D 列印技術則是一大革新,不需模具,列印出來即可直接燒製,大為縮減產品的開發時間,更可讓成品具備傳統開模無法達成的造型。
目前除了用於精密特殊零件,還用於骨科和牙科的修補作業,日後技術更加普及後,3D 列印將讓日用陶作呈現比以往更加精緻的細節。
無論用何種成型方式,坏體完成塑造後,還需經過許多修飾,燒製和上釉等流程,陶坏才能成為我們看見的陶瓷器,更遑論各種燒製方法、原料選用等細節了!乍看簡單平凡的器皿,背後的工藝和程序竟是如此繁複精彩,也難怪千年以來,人們無不對精巧的陶瓷工藝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