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襲傳統的新生命:深入了解 Woo Collective 的手工錫器製程

「錫」是僅次於金銀的貴金屬,毛細孔多,能吸附雜質,有淨化殺菌、凈化、保濕、保鮮的功效,且不易氧化、熔點低、柔軟易加工,因此歷史上的人們常製作食器。在臺灣則是因為臺語「錫」與「賜」同音,大量用於香爐等廟宇器物。

後來日治時期的打壓與工業電鍍技術的發達,目前台灣的打錫產業已經沒落,已無純錫器的工廠生產線。2013 年有四個女學生組成團隊,向鹿港的國寶級大師陳萬能老師以及陳志揚老師,學習基本打錫技術,並成立 Woo Collective ,幾年來陸續推出各種生活器皿與醒酒器,讓這項工藝重新活躍在市場上。

這次我們有機會一探其品牌產品的製作幕後,由主理人親自示範,近距離了解傳統的工藝技法。

Woo Collective 主理人黃新雅

原料:台灣本土不產錫,工業用的錫通常從馬來西亞進口,做成球粒使用。

純錫熔點只有 232 度,使用瓦斯爐加熱就可以熔為液態漿。有些產品為了強度會使用價格較低的錫鉛合金,在此使用的為 99% 純錫,價格有時為銅的十倍以上。

壓錫片:接著會開始製作錫片,反覆將錫漿倒至平面,在固化之前迅速用釉面甎壓平,得到所需大小的薄片。

錫漿的溫度和施壓的力道將影響錫片的厚薄度,若要製作量產規格品,將相當考驗功力,因此需要多年的訓練。

裁剪:錫薄片非常柔軟,打稿後就可以使用剪刀手工裁剪大致的產品造型。

冷鍛:接下來利用木製模具,以膠槌不斷不斷不斷敲打冷緞至成品造型,同時也會提高硬度。依照造型不同有時需要數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,也是手工錫器價格高昂的主因。

較大體積的錫器通常需要分件製作,以這件花器來說就是先分為兩片鍛造,再焊接為一體。

後加工:焊接過的細節與邊角當然需要修整,需要經過多道研磨手續。

加上底座,就是絕美的荷邊 FRILLERY 花器了。

多虧錫柔軟,因此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表面處理,有時也會保留原始的壓紋,展現自然的美感。

Woo Collective 運用當代的產品語彙,讓傳統錫器進入尋常生活,產品不僅連續獲得紅點設計獎、金點設計獎的肯定,《Louis Vuitton City Guide》也推薦他們為「台北最棒的在地品牌」;其典雅的風格美學與工藝的巧妙結合,更是連英國工業設計大師 Tom Dixon 都在巴黎家具家飾展中駐足詢問,魅力可見一斑。


Woo Collective:https://shop.woo-collective.com

最後修改日期: 23 2 月, 20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