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爬梳全球產業供應鏈時,台灣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。從 Iphone、Nike 到捷安特,從電子產品到紡織品,支撐這個世界工廠的背後,是許多隱身在台灣城市與鄉間阡陌間,無數個擁有堅強製造實力的工廠。
沒有永遠的客戶
然而回到現實面,專職代工的 OEM 廠商,期待客戶不抽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在削價競爭的時代,跑單、被倒帳、客戶缺乏忠誠度,都是做代工會經歷的幾件事。而當訂單開始減少,供需逐漸失衡,經營者通常會擁有幾個選項,一是產線的縮編;其二是工廠外移降低成本;其三選擇經歷轉型的陣痛期。
先不論是否要踏上品牌一途,當環境急遽變遷,不把雞蛋全都丟進同一個口袋,進而提升公司經營的穩定度,是所有企業主都該擁有的危機意識,同時也是為自己和下一代接班人留下的後路。


品牌並非家家必備良藥
OEM、ODM、OBM(製造代工、設計製造、自有品牌生產)是粗略劃分製造企業體質的幾個專有名詞,教科書上或許會定義這是製造業升級轉型的流程。但當我們把外界標籤暫時拋下,由內而外重新思考一個工廠需要做品牌的前因與後果:
假設需要做品牌是因為業績下降,那麼是否是公司的業務流程出了問題?或是其實需要更有力的業務人才?如果能業績能因此改善,比起投資大筆預算在產品開發、行銷操作,業務的增長反而更直接改善整體營運狀況。
因此,當工廠老闆說代工做久了,跑出開發自有產品、品牌的念頭時,我們身為品牌企劃,更需要試圖釐清「為何而做」。與其做出了一個漂亮但業主無法自行操作、後續無力經營的品牌,不如深究出企業問題的根源,提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

別當少了後輪的車
在我們碰過所的業主中,通常沒有不是製造專家、工藝精湛且對自己產品比我們還龜毛的廠商。但如果能做出高品質的產品,不禁會納悶為什麼離消費市場還是有幾段路。曾經有人把經營品牌比喻為開車,產品企劃、設計、開發製造作為前輪,而後輪則是業務、通路與行銷,就我們所知,許多代工廠背景的企業,通常都忽略了後輪的重要性,或是缺乏這樣的意識。
面對這樣普遍的問題,我們通常會重新審視做品牌的必要性,也會請業主再次想清楚做品牌的目的與願景。這裡說的願景並非虛無飄渺的企業展望,而是「品牌目標」,白話一點即是希望這個品牌能帶你去哪。以我們協助打造的 no.30 鋅合金家飾品牌為例,no.30 的開始是在母工廠 OEM 業務狀況穩健的背景下形成,家族企業中的父女兩人希望做出能留給小孩子孫代代相傳的產品,雖然看似浪漫確,但也實際協助我們在企劃階段「捏」出這個品牌該有的樣貌。

做代工絕非見不得人的事情,重要的是能隨著時代演進。
就因為能因應環境變化,每個製造者擁有不同的生存之道。所以並不只有 OBM 才能稱做品牌,OEM 或 B2B 企業本來也需要在競爭者中突出,讓國外客戶持續相信。我們認為如果能透過一個媒介,不論是品牌或產品的企劃,讓市場重新認知製造的價值,台灣代工廠與國際市場接軌,是具有相當大的潛力與機會的。
原文代工廠生存之道 | 踏上品牌路的行前須知,作者 Five Metal Shop,加點製造經授權編修。
延伸閱讀:產品第三方測試和認證重要嗎?常見的認證標章整理
製造業的地方創生—直擊日本燕三条「KOUBA 工場の祭典」

加點製造為產品開發專業知識交流社群,專業問答提供開發者互助學習,也可以快速的搜尋在地的優秀設計與製造廠商。優秀產品資訊歡迎投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