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教育部「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」自 94 年度起皆徵選優秀人才提供獎學金與生活費出國留學,目前 110 年度計畫目前受理中,並於今年六月三日截止報名,作者 Jie 分享 109 年初審二階培訓研習營的經驗,每年雖然培訓內容不盡相同,但編選此文希望對還在觀望或已經報名者有所幫助。

前言
在參加菁培計畫研習營之前,我發現網上並沒有許多相關資料可供搜尋,因此想說趁著剛出(獄)工作營,記憶猶新的時候來寫一篇關於菁培研習營的心得分享,希望以後要參加的莘莘學子們能多少有點參考與收穫。
教育部〈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〉簡介
教育部 〈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〉 (簡稱菁培),就是教育部的一項海外留學獎學金計畫,由教育部提供一年的獎學金與生活費出國留學。據官方說法每人平均獲得獎金超過 150 萬,獎金豐厚,因此整個計畫申請時程長達一年,分為三階段:
初審 〈包含二階段:書面審查、培訓研習營〉 → 國內複審 → 海外決選。
詳情可參照產品設計組官網。本篇要分享的十天工作營屬於初審的第二階段 〈培訓研習營〉 。前情提要完畢後,就讓我們開始進入正題 。
1. 關於 109 菁培研習營時程

首先,十天的研習營參照營隊般管理方式(如上圖)。有隊輔控制大家行動,能自由活動的時間只有第一天晚上 Doom & Studio Assignment ,其餘時間活動的地點大致上有三個:討論教室、設計教室與宿舍。各個地點的移動皆由隊輔帶隊。
黃色區塊是與 Tutor 討論自己提案的時間,粉紅色是 3 次發表時間。中間穿插的白色區塊即是自由設計時間,但地點僅侷限於設計教室與電腦教室(在設計教室旁)。
回宿舍後大概是晚上 9 點半,隔天 7:45 要起床所以基本上就是早點睡,調整好狀態準備迎接明日的挑戰。
2. 你會需要甚麼?
硬體(如下表清單所示)

非應試相關電子產品基本上全程都要鎖在置物櫃用不到也不能用。應試用品筆電是必要,繪圖工具(麥克筆等)他們會提供,不過還是建議自己熟悉的畫筆或工具帶一下,畢竟他們提供的文具有些斷水有些損耗,不可預期性很大。隨身碟個人是沒用到,畢竟他們有給每人發一個公用隨身碟,上傳發表檔案專用,基本上那一個就夠用了。
表格沒提到的是睡眠的部分,畢竟回宿舍大部分時間就是睡覺,睡袋與棉被是取決個人自行攜帶, 我們這屆有額外提供氣墊床(聽說上屆沒有,直接睡木板)所以不需另外買床墊。另外耳塞很重要!好的睡眠會直接影響隔天的設計表現,我們這屆有學員就是受室友打呼影響到 3、4 點睡不著,最後直接到大廳趴在桌上睡,隔天 8 點集合時氣色十分慘淡⋯⋯。
若沒帶以上物品也不用緊張,第一天晚上會給大家放風時間可以自行去附近購買。我的牙刷牙膏、拖鞋、洗髮沐浴乳都是當晚在九乘九與屈臣氏買的,行李才不會過重,這部分大家可以自行斟酌。
軟體
基本上,我們無法預期研習營會出現甚麼題目與使用何種設計手法,但是可以提前準備面對各種挑戰的方法 ( methodology )與心態( mindset )。
● 設計方法
個人在進去前即蒐集了一些時下較為流行的設計主題,如環境、永續、AI、科技、以人為本等,管道可以藉由一些知名設計媒體(如 Dezeen, Designboom, Core77)或網站(強力推薦 IDEO )甚至是書籍(推佐藤大的問題解決實驗室)所獲得。
我會將具參考價值的文章或作品(References)存在筆電裡,或是內化成自己的文字寫在筆記本帶進去(但是只能放在宿舍回去時看,個人筆記本不能帶進設計教室)。
還有在電腦裡也能提前下載一些可能用到的 3D 模型,如人物、機械結構、各種場景等,在建模時就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在個人設計標的以外的模型上。

● 心態
得失心不要太重。設計不像是國文數學等基本學科,有著既定的準備方針與考試模式,一場短短十天的研習營能否證明甚至排名所有人的設計能力,其實是有待商榷的。
但畢竟我們需要或想要爭取這樣的獎學金,就得服從它的框架限制,這無關對錯,就是遊戲規則。只是想說,研習營排名與最終結果並非一切,太過在意研習營中表現,反倒可能因為壓力,而展現不出自己原有的設計能力。
3.你會經歷甚麼?

◆ 關於設計
研習營一開始會由來自各所菁培交換學校的導師依序演講,並在最後公布這次研習營的主題,所有學員依據這個主題進行為期 10 天的設計創作。同時導師也擔當評審,除了負責與學員討論設計提案外,會在三次發表各打一個成績,最後加權平均為每個人的最終研習營排名。
每年主題皆不同,我們這屆是「Playing + Saving the World」,因此我們的設計概念要圍繞在「玩興」與「永續」兩大主軸上。
確定主題後,十天研習營設計流程可由三次發表(Presentation1-3)拆分成三部分:概念提案 → 草圖繪製 → 最終發表

1. 概念提案(Day 2 – 3 ): 值得注意的是,這裡菁培都會特別強調不可出現任何草圖或有關第二次發表的內容,但身為學員一定要確保導師們對提案有個清晰具體的輪廓。太過廣泛的方向不僅浪費一次評審回饋的機會,更會使評審們對你之後的設計成果產生困惑與疑慮,進而影響到第一次發表成績。
簡單來說,只要不要出現任何草圖,提案越具體越好!
2. 草圖繪製(Day 4 – 5 ): 這部分較單純,就是選定單一構想進行手繪(不可用電繪),可上色可不上色,圖紙由菁培發放 A3 橫式圖面 1~4 張(至少1張,最多不可超過4張),Day5晚上由工作人員統一收回,隔天就是以這幾張手繪稿進行發表。
手繪技法可加分,但重點還是在於如何用手繪敘事,清晰的傳遞概念!
3. 最終提案發表(Day 6 – 8 ):單一構想,十分鐘 PPT 英文簡報。此時導師們大致都清楚每個人的作品了,因此利用各種輔助材料(動畫、草模、發表技巧⋯⋯等)傳遞作品概念,能讓自己在群體中脫穎而出,展現獨特性與設計能力。
建議製作草模,實體模型比起 PPT 更能抓住導師眼光,增強概念說服力。
最後,可能大家(包括我)聽到三次英文發表都會很ㄘㄨㄚˋ,但其實參加完後個人感想是:英文能力當然一定程度會影響個人在表達概念上的順暢與精準度,但最重要的還是作品概念與訊息傳達能力。有好的作品概念,就算語言能力有限,只要能使用其他媒介(手繪、渲染圖面、草模,甚至是肢體表演)向導師們清楚表達,還是有機會拿高分的!

◆ 關於生活
十天的生活因全程受管制,基本上就是活在在成大教室與宿舍兩個地點間。因此研習營中生活也可以由這兩個地點切成兩大部分。
設計教室:個人設計教室位於二樓,原則上學員只能在二樓間移動,只要下到一樓就會被扣分。因此幾乎全天就是待在教室裡,望著窗外大好的天氣思考設計概念。
由於關在小房間裡做設計相當痛苦,因此提高環境舒適度的物件就顯得特別重要。私藏的零食、特別鍾愛的茶包(我還帶了自己的馬克杯),還有人會在研習營前載好音樂進去聽。建議大家能提前注意那些讓自己進入設計狀態的輔助物或細節,無論實體還是虛擬,都能幫助自己提高生產力,在這樣緊繃高壓的環境下增加效率。
成大宿舍:在宿舍中算是最輕鬆的部分,除了發表前一天大家忙著寫英文稿以外,其餘都充滿歡樂的談天,也認識很多設計高手,有的會模仿導師、有的擅長講地獄梗、還有長相老實但去過各種日本風俗店的室友等等。
因著手機在研習營內無法使用的緣故,人與人的交流變得更為原始但緊密。與各校設計菁英彼此分享生活與對設計的想法,某種層面彌補了整天腦力激盪與高壓對大腦造成的疲憊,也為人生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與友誼。

4.你會得到甚麼?
◆ 一個正面的經歷
菁培計畫行之有年,知名度橫跨獨立設計師圈到政府機構,甚至是大型企業,對將來的職涯發展非常有幫助。許多知名設計師/藝術家曾參與過菁培研習營,甚至是計畫審查其中一環的企業高階主管或教授等。
且研習營名額是從全台大專院校(含碩士)依作品集徵選前 30 位,某種層面這樣的做法也是對入選學員們的一種肯定。建議大家不用想太多盡量嘗試,如同設計競賽,上了是一種肯定,沒上也沒損失,不是嗎?
◆ 更為開闊的視野
小小不到 30 個人的研習營可以接觸到來自台灣各頂尖設計學校的設計人,從中了解各式各樣的設計教育與方法,還有各學員們的設計方式與思維模式,進而更清晰自己的設計定位。
藉著與他人面對面交流切磋,能協助我們反思自己的設計能力、優勢劣勢,拓展對設計的想法,甚至藉著他人的人生軌跡,修正對未來的誤識。
◆ 共患難的夥伴
因著菁培的特殊經歷與環境,有太多值得回憶,與太多可以抱怨的事件(就像當兵一樣⋯⋯)。欣慰的是,有一群人跟著自己一同承擔這些壓力與痛苦,因此這樣的友誼也更為難得。
除此之外,菁培人才濟濟,有人擅長思考,有的技法超群,有的機械模型能力強大…,在未來這些人有很大機率都會在設計路上一同奮鬥,同時也是潛在合作對象(我們這屆有人也真的在之後成為設計工作室合作夥伴)。總之,能認識一群有想法有能力的設計師,可以說是整個研習營最大的收穫也不為過。
結語
以上,研習營算是菁培申請流程中占比相對重的一環,但歷年來資訊量少,除了參加過的學長姐以外很少有其他管道能夠一窺究竟。因此透過個人視角,提供一手經驗以供參考。希望這兩篇文章對想參加菁培的學生有所幫助。
最後,還是鼓勵想參加還在猶豫的同學們,菁培雖然當下過程冗長艱辛,但回頭看絕對是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場經歷,在未來也一定會在某個時刻派上用場。有時候不需要完滿的準備或計畫,只需要一點初始的勇氣,人生就會被推著前進的。大家加油!
原文 109教育部菁英海外培訓計畫〈產品設計組〉—研習營(上) (下),作者Jie L,109年菁培研習營經驗分享,加點製造經授權編修
加點製造為產品開發專業知識交流社群,專業問答提供開發者互助學習,也可以快速的搜尋在地的優秀設計與製造廠商。優秀產品資訊歡迎投稿。
